一、内容及分析(理由):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党和国家事业全局,深刻把握现代化规律和城乡关系变化特征,顺应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三农”工作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当前,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下一步,将开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新篇章。当前我市正处在推进高水平工业化、高质量城镇化的关键时期,加快能源经济转型、生态资源转化,赋予农村牧区发展新使命,推进乡村振兴既有优势转化、动能转换的难得机遇,又面临一些突出问题和挑战。
从机遇看,国家、自治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出台系列支持政策,规划一批重大工程项目,为我市乡村发展注入新动力。国家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位置,配套实施退耕还林还草、京津风沙源治理等重大工程项目,为筑牢祖国北疆生态屏障鄂尔多斯防线提供新支撑。京津冀协同发展、呼包鄂城市群建设等重大战略实施有利于我市乡村加快吸引企业投资、对接更广阔的消费市场,发展壮大休闲旅游、健康养生等产业。土地草原制度、集体产权制度等重大改革深入推进,有利于激发全市乡村发展新活力。新技术广泛渗透应用,有利于提高农牧业生产效率,培育发展电子商务、休闲观光等乡村产业新增长点。城乡居民中高端、多元化、个性化消费需求快速增长,为全市发展生态经济提供新需求。
从挑战看,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比较突出:一是“半城镇化”制约农村牧区现代化,大量进城农牧民往返于城乡之间、未实现真正的市民化,加大农村牧区公共服务供给和社会治理难度。二是特色农牧业资源深度转化增值不够,有规模无优势,有企业无产业,有特色无品牌,农牧业产业链条短、层次低。三是乡村经济活动更加频繁,产业资源开发强度将不断加大,资源开发与保障生态安全的矛盾突出。四是我市地广人稀,农牧民居住比较分散,农村牧区公共资源配置成本较高、效率低下。五是农村牧区人口老龄化严重,基层干部年龄偏大、文化偏低、能力偏弱等现象较为普遍,各类人才比较匮乏。
二、建议:
一是构建农牧业产业体系。加快发展农畜产品加工业。加快特色农畜产品优势区创建,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形成特色鲜明、优势集聚、市场竞争力强的特色农畜产品优势区,支持特色农畜产品优势区建设标准化生产基地、加工基地、仓储物流基地,完善科技支撑体系、品牌与市场营销体系、质量控制体系,建立利益联结紧密的建设运行机制,形成特色农牧业产业集群。建设特色农畜产品加工输出基地。以特色肉制品、乳制品、小杂粮、酒饮料和林沙产品加工为核心,建设高端化、标准化、绿色化农畜产品深加工基地。重点发展中高档牛羊肉、分割肉、小包装肉、肉干等肉制品;奶茶、奶皮、奶油、酸乳清等风味民族乳食品;初加工杂粮、特色面食、糕点等食品;奶酒、药酒、白酒、杏仁露、沙棘果汁等饮用品。积极培育农村牧区新产业新业态。大力实施乡村旅游精品工程,以沿河、沿线、重点城镇和重点景区周边为重点区域,打造一批最美休闲乡村、农事田园景观、河湖湿地景观、休闲农庄(牧场、渔场)、特色民居民宿、星级农牧家乐和康养基地。坚持健康促进、健康引领理念,探索发展健康功能农牧业。
二是完善农牧业经营体系。培育和发展农牧业产业化联合体。以分工协作为前提,以规模经营为依托,以利益联结为纽带,促进各类新型农牧业经营主体融合发展。培强做大农牧业龙头企业。围绕绒山羊、瓜果蔬菜等产业,培育一批关联度大、带动能力强、科技含量高、发展后劲足、产品竞争力强的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形成一批带农作用突出、综合竞争力强、稳定可持续发展的龙头企业群体,支持龙头企业通过兼并、重组、收购、控股等方式组建大型企业集团。推进农牧民合作社规范化发展。按照“规范化、标准化、品牌化”要求,推进农牧民合作社示范创建。鼓励以土地(草牧场)经营权、林权、资金、劳动、技术、产品、品牌等为纽带,开展多形式合作与联合,依法组建农牧民合作社联合社,积极发展生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综合合作,强化对合作社的内外监督。吸引合作社以外的优秀人才进入管理层,特别是鼓励党员领办创办合作社,建设一批示范合作社。大力发展家庭农牧场。挖掘家庭农牧场的家庭经营和规模经营双重优势,放大聚集现代农牧业生产要素能力,提高集约化水平。重点培育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以农牧业为主要收入来源,从事专业化、集约化生产的家庭农牧场。
三是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按照聚集提升、融入城镇、特色保护、搬迁撤并的思路,分类差异化推进乡村发展,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完善农村牧区公路路网结构,继续建设“四好”农村路,推进通村油路、路网升级改造、窄路加宽、旅游路等建设。加快构建农村牧区物流基础设施骨干网络,健全旗(区)、苏木乡镇、嘎查村三级物流服务体系。实施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工程,从源头解决“最初一公里”。实施宽带乡村工程,增强农村牧区光纤宽带接入能力,不断扩大4G、5G网络覆盖范围和深度,缩小城乡数字差距。进一步完善农村牧区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
四是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严格落实“四不摘”要求,保持财政投入力度总体稳定,建立农村牧区低收入人口帮扶机制,持续推进脱贫地区发展。健全防止返贫监测预警和动态帮扶机制,完善强化低保、医疗、养老保险和特困人员救助供养等综合性保障措施。巩固提升相对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加强扶贫项目资金管理和监督,深化产业扶贫、就业扶贫和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加大消费扶贫力度,促进脱贫人口稳岗就业,发展一批扶贫车间,持续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激发脱贫地区内生发展动力和发展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