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是国家治理体系的最基层组织,也是深入广大人民群众的前端触角。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社区发挥了强有力的组织协调和管理服务作用,以及在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中“最后一公里”的重要作用。经过这次新冠肺炎疫情的洗礼,我市总体上形成了“闻令而动”的社会治理机制、“一呼百应”的联防联控共识、大数据助力的智慧防疫手段、分级分类的精准化抗疫体系,但社区治理工作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需要进一步优化和升级。
一、疫情防控中暴露出的社区治理短板
(一)社区治理机制尚未健全。从纵向上看,以党建引领为核心的社区治理体系建设尚未健全,基层党组织因缺乏有效的制度约束,个别党员干部缺乏大局意识和全局观念;从横向上看,居委会、业委会与物业公司三者之间定位模糊、职责交叠,存在各自为战、推诿扯皮等现象,甚至出现居委会单打独斗的局面。
(二)法治能力还显不足。在疫情防控实践中,部分干部缺乏法治思维,存在忽略人文关怀的“一刀切”思维和“过度防控”现象;一些群众对防控措施不理解、不配合,出现谩骂工作人员、强行冲卡等现象;法律法规对物业服务人与社区党组织、社区居委会的义务关系不够明确,社区党组织对物业的领导作用难以落实。
(三)队伍建设有待加强。社区工作者被誉为英勇奋战在疫情防控第一线的“平凡英雄”。然而,负重前行的社区队伍,存在着人少事多、素质参差不齐的困局,治理能力不足的现象仍然突出,权轻责重、缺乏担当的现象普遍存在,内生动力仍需进一步激发。
(四)社会组织作用欠佳。疫情防控期间,社会组织特别是社区的社会组织未能有效参与。究其原因:一是社会组织是面向全社会的专业组织,针对社区提供的服务较少;二是社区内的社会组织开展社会事务类活动较少,在疫情防控中心有余而力不足;三是社区大多数社会组织组织较为松散,难以迅速形成战斗力。
(五)智能化水平需提升。在疫情防控工作中,大数据存在着重采集、重上报、轻分析、轻应用、信息整合程度不高、数据价值发掘不深等现象,亟需将“数据孤岛”连接起来,打破数据壁垒。
(六)社区健康教育需加强。由于公共卫生教育缺失,导致社区居民防疫意识淡薄,在疫情防控时期,部分群众心存侥幸、我行我素、不予配合。
二、对策建议
(一)党建引领凝聚治理之魂。进一步完善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的组织架构,通过党员组织关系转接、选派党建工作指导员,以及推动符合条件的社区“两委”班子成员、业主党员、“双报到”党员通过法定程序进入社区基层组织等方式,完善覆盖广泛、运转高效、同向发力的组织网络。
(二)法治为纲积聚保障之力。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和法律进社区活动,持续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引导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社会氛围。加快社区治理法治建设步伐,明确基层党组织在应急状态下的权利义务和保障措施,使社区党组织的领导作用有效体现落实。
(三)网格化管理筑牢治理之基。建立健全网格化社会治理“平战”两种运行机制,建立健全网格工作事项清单、负面清单和准入制度,完善快速联动响应、社区工作与物业管理相融合的发展机制,着力提升网格服务能力和水平。
(四)多元共治激活治理之能。在“党建+”社区治理模式的基础上,打造具有“兼容功能”的社区人事设置和工作机制,深化“社区吹哨、各方报到”的长效机制,实现组织迅速扁平化、指挥链条最短、治理效率更高、治理更具柔性。加快推进“参与式”社区治理,完善群众参与社区治理的制度机制,实行社区志愿活动积分制,切实提高居民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和覆盖面。持续加大社区社会组织培育发展力度,充分发挥群团组织和商会协会作用,引导其认领服务网格、参与网格建设。
(五)引育人才激发治理之智。将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纳入地方人才发展规划,完善社区书记选拔、培养、激励、监督机制,建立社区专职工作者职业化体系,打通职务职级晋升通道,推动人才队伍有序流动。建立健全薪酬待遇保障体系,探索建立容错纠错机制和奖惩机制,完善以群众满意为导向的治理考核评价体系和考核结果公开机制,调动社区工作者干事创业、改革创新的热情。
(六)智慧治理提升治理之效。建立健全“大联动、微治理”体系,优化现有智慧平台,建立包含人口、房屋、法人、通讯等内容的基础数据与空间地理信息相关联的块数据库,并与公安、教育、民政、卫生、市场监管、税务等多个部门的业务数据实现关联互通。依托块数据智能底板,构建惠民服务多类别智慧应用系统,整合水、电、煤气缴费等服务,集聚生活用品配送、健康服务等功能,提高社区治理的信息化水平。
(七)健康社区夯实民生之本。把健康嵌入城市规划和社区治理中,为社区居民提供运动、营养等非医学干预为主,医学干预为辅的社区健康生活服务。建立健全互联网医疗,推动在线咨询、远程会诊、线上慢病复诊、药品配送等便民惠民服务取得实效。